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網站xml地圖
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中心動態

善用信息技術構建教育治理新模式

發布者:實訓中心   發布時間:2022-05-28   閱讀次數:24578

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的核心組成,也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構建中國教育治理新模式。




一、健全教育信息化相關標準規範體系

實現教育治理基座統一

從信息化1.0到2.0,我國教育不斷發展,成就斐然,同時也出現了由於早期孤島式建設帶來的各區域、各平臺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難以共享等問題。在追求大平臺模式支撐教育治理一體化的今天,數據和信息的不互通導致服務難管理、質量難保證,跨平臺的服務能力較差。因此,下一階段的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健全教育信息化相關標準規範體系,支撐數據的“一數一源”、多源匯聚和動態更新,搭建統一的教育治理基座。強化不同標準間的有機銜接,及時修訂標準,以標準推動和規範實踐的有序發展。



二、充分發揮大數據能力構建教育模型

提升教育治理過程精準性

數據是教育治理的引擎,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大數據的全樣本特征能解決局部數據或抽樣數據的片面問題,有助於從宏觀視角把握教育發展問題,提升教育治理的科學性。需要註意的是,當前教育治理方案存在“只描述不分析”的問題,數據價值體現在簡單的可視化描述層面,無法提供深入的治理幹預支持。教育的發展有其特定規律,有必要結合教育理論和客觀規律,對數據信息進行深層次加工,構建教育模型,理解簡單現象背後的復雜原因,實現科學、智能、高效的管理、決策和服務。



三、以網絡思維優化教育管理服務流程

實現教育治理服務即時性

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具有扁平化、便捷化、實時性和共享性等特點,能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打破原有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和科層管理模式,構建雙向的協商網絡結構,為信息公開、交流互動、關系重塑等提供可能。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對教育管理服務流程進行優化,推動減環節、減證明、減時間,實現“一網通辦”,推動高頻教育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針對同類數據重復采集的問題,可以通過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等基礎支撐,推動學籍學歷學位等認證材料共享互認,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四、強化互聯網空間多主體的協同能力

凸顯教育治理主體社會性

信息技術能夠優化教育治理主體間及主體內部的信息流動方式,我國教育治理在“互聯網+”的動力支持下,不僅能實現服務的數字化,也支持教育治理的多元參與。這種多元參與在政府內部是指跨部門、跨區域、跨層次的多部門聯合監管,在政府外部則是指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類主體協同監管。可以說,技術和數據賦能的多部門、多主體協同服務,為教育治理的便捷化、精準化、人性化、客觀化提供了無限可能。教育治理主體的社會多元共同參與,將切實助推教育“放管服”改革,“互聯網+教育”的治理生態可以預期。

當然,教育治理模式的變革不只涉及教育體系內部,由於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系統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且與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因此創新變革的難度非常大。教育的數字化戰略在某種意義上是打造一個基於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全新教育體系,不僅是對傳統教育系統的升級,也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和教育治理模式的新回答。順利促進此階段的健康、有序、綠色、創新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協同創新。尤其是製度創新,要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在安全、綠色、便捷的前提下,善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