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黨史,波瀾壯闊,蘊含磅礴力量和無窮智慧。為迎接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的勝利召開,耀世特推出《重溫黨史百年路,喜迎黨的二十大》欄目。以黨代會的視角,回顧中國共產黨由“簡”到“巨”的百年艱辛歷程,重溫百年大黨的奮進征程。引導廣大青年將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加強廣大師生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一、中共三大
01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惲代英、瞿秋白、張國燾、李立三、項英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
02召開背景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建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力量開展工人運動。1923年,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北洋軍閥的統治嚴重阻礙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軍閥吳佩孚血腥鎮壓罷工工人,發動了“二七慘案”,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這讓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當時組織二次護法再遭挫折,迫切需要強有力的盟友支持。於是,孫中山開始與共產黨人建立聯系。而馬林考慮到國民黨是一個多階級聯盟的革命政黨,在南方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便向國共兩黨提出了聯合的建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03會議議程
大會的主要議程有三項:討論黨綱草案,討論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問題,選舉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陳獨秀在報告中著重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決定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依據和過程。代表們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經過討論,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關於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指示,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文件還規定了要保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
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譚平山、王荷波、毛澤東、朱少連、項英、羅章龍等9人為中央委員,鄧培、張連光、徐梅坤、李漢俊、鄧中夏5人為候補中央委員,由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後由於譚調職,改為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羅章龍擔任會計,負責中央日常工作。
黨的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則和共產國際的指示,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揚民主,在分析中國社會矛盾和明確中國革命性質的基礎上,正確解決了建黨初期黨內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使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黨的三大結束的當天,代表們來到黃花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誌的指揮下高唱國際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就在雄壯有力的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了。
04召開意義
中共三大是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創建時期進入大革命時期的裏程碑式的大會。大會正式確立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這有利於推動黨和革命力量迅速壯大。中共三大後,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的高潮。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促進了中國革命形勢的快速發展。這次會議使共產黨活動的政治舞臺迅速擴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
二、中共四大
01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譚平山、周恩來、張太雷、陳潭秋、李維漢、李立三、王荷波、項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著全國994名黨員。
02召開背景
國共合作建立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國內的革命形勢出現了熱氣騰騰的新局面。二七大罷工失敗後低落的工人運動逐步恢復,廣東的農民運動得到發展,革命軍隊因黃埔軍校的創辦建立起來,國民黨的各級組織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國民黨內左右派的分化日趨明顯,統一戰線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也日趨尖銳。為了總結國共合作建立後的工作經驗,製定新的工作方針和政策,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作準備,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03會議內容
大會對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關於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會議認為,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無產階級必須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關於工農聯盟問題,大會強調,中國革命需要“工人農民及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普遍的參加”,闡明了農民是無產階級同盟軍的思想,指出沒有農民的支持,無產階級要想取得領導地位以及使革命取得成功,都是不可能的。此外,大會還提出在“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同時,既要“反對封建的軍閥政治”,又要“反對封建的經濟關系”,表明黨對反封建的內涵有了進一步認識。決定加強《向導》《新青年》《中國工人》等刊物的工作以及設立黨校和工人補習學校等,使其成為運用馬列主義理論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重要宣傳陣地。
大會圍繞當前的中心工作,通過了《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等11個議決案,並選出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新當選的中央執行委員共9人: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項英、瞿秋白、彭述之、譚平山、李維漢;候補執行委員5人:鄧培、王荷波、羅章龍、張太雷、朱錦堂。在隨後舉行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陳獨秀當選為中央總書記兼中央組織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傳部主任,張國燾任中央工農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傳部委員,以上5人組成中央局。
04召開意義
黨的四大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總結了黨成立以來特別是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教訓,重新審定國共合作以來的政策和策略,表明黨在革命理論和革命策略上有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為隨後出現的革命新高潮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政策上的準備,此後,全國的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工人運動風起雲湧,農民運動轟轟烈烈,大革命的高潮來臨了。但大會對於怎樣取得領導權、怎樣實現工農聯盟的問題,缺乏具體明確的主張,沒有認識到解決農民土地問題、革命武裝和革命政權的重要性。
來源 | 共產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