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網站xml地圖
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工作動態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實踐路徑

發布者:旅遊管理系   發布時間:2022-08-11   閱讀次數:8197

新時代有關職業教育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職業教育自身的實踐探索,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前提,但不可忽視的是,職業教育動態調整與經濟社會不完全適應、職業教育保障措施與高質量發展不完全適應等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在此基礎上,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需要緊緊圍繞新職教法的基本邏輯,科學預判社會產業的發展需要,明確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以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為戰略定位,將適應性融入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實施過程、參與主體中,全面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體的實踐路徑框架見圖1。

圖片

圖1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實踐路徑框架

(一)適應類型定位特征,彰顯職業教育的系統性

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定位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戰略出發點,影響並決定著職業教育相關製度製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1.增強職業教育話語體系的適應性“職業教育的話語體系承載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具有描述職業教育現象、探究職業教育本質、影響職業教育實踐的功能。”職業教育話語體系是否體現了時代發展特色、適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深刻影響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質量。為此,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話語體系”,要在時間維度上凸顯對“新時代”的適應性,充分考慮國家戰略、國際形勢的時代背景,形成最新的職業教育話語體系;在空間維度上凸顯對“中國特色”的適應,形成中國特色的標誌性話語體系;在類型維度上凸顯對“職業性”的適應,形成更多符合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

2.增強職業教育製度體系的適應性。有效推進職業教育製度建設的適應性,應結合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國家製度需求進行分析,可將需求分為“協調層、機構層、需求層、內容層、實施層、評價層”六個層面。根據不同層面的需求進行結構化分析,製定面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製度體系,具體來說,凸顯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形成以職業教育法為指引的職業教育製度體系框架,完善職業教育在招考、證書、學位等方面的製度法規,加強符合區域實際的地方性職業教育政策法規的製定與修訂,形成國家層面與地方層面、職教體系內與職教體系外以及職教系統內部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3.增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適應性。建立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體系,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高質量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以適應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適應更高層次人才需求為抓手,打通專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天花板”,繼續試點、總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實現縱向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有序貫通;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導向,建立符合職教特點的招考製度,突出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兩個重點,強化橫向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融通;以適應終身教育理念為目標,推進各級學分銀行建設,完善學分認證、累積和轉換機製,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成果的互認與融通,全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4.增強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的適應性。《方案》提出“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要建立“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標準體系建設不僅關系到職業教育的發展質量,也是穩固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核心。要建立並完善有別於普通教育類型、符合職業教育特征的標準體系,並根據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參考國際職業教育標準的體系,動態調整並及時更新教學、師資、專業、課程等各類標準,將標準化建設作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突破口,有效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同時,引導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行業企業等多方主體認同標準、適應標準、執行標準,以標準為依據,強化標準意識、確保標準執行。

5.增強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適應性。健全高質量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形成適應職教發展規律、適應人才培養規律、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評價目標上,堅持問題導向,構建以“適應性理念”為引領的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對象上,明確對政府履行職責的評價、堅持對學校立德樹人的評價、突出對教師教育實績的評價、註重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評價主體上,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評價方式上,創新適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評價工具,充分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確保評價結果有力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適應合作開放交流,突出職業教育的跨界性

“跨界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三大特征之一。”根據跨界治理理論,結合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將職業教育適應性發展分為以合作辦學、產教融合為特征的組織跨界和以區域協同、國際交流為特征的地理跨界兩個方面。

1.適應組織跨界:尋求多方主體的利益共同點。以合作辦學為抓手,推進職業教育多元共治的適應性。合作辦學、多元共治是適應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在辦學主體上,支持各方主體廣泛、平等參與職業教育,加強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充分發揮企業作為重要辦學主體的作用,鼓勵指導支持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群團組織等積極適應部門和社會需要,利用資本、技術、設備、場地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或開展職業教育,激發辦學內生動力;在辦學形式上,堅持職業教育學校與職業培訓機構並重,在鞏固公辦職業學校基礎性地位的同時,探索多元化的民辦職業學校形式,適應“集團化”“混合所有製”等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以產教融合為導向,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適應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有別於其他教育類型的顯著特征,也是職業教育適應產業發展的重要標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正從1.0時代向2.0時代轉變,然而頂層設計、認知思維、合作能力、考核機製等與2.0時代不適應的問題依然存在”。基於此,拓寬融合廣度,優化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路徑,完善現代學徒製和企業新型學徒製,實現從片面融合向全面融合的轉變;強化融合深度,通過整合各方資源,鼓勵行業企業聯合學校共同組建產業耀世、企業耀世、產教融合(集團)聯盟等新型載體,實現從表層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轉變。

2.適應地理跨界:構建不同區域的命運共同體。以協同發展為契機,增強職業教育區域交流的適應性。新職教法指出“推進職業教育資源跨區域共建共享”,為職業教育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一方面,要提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適應能力。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職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發展差距較大,因此,應通過“整合幫扶資源、完善幫扶機製、實施幫扶策略、建設幫扶平臺”,縮小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提升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適應能力,加強省級城市之間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如京津冀三省市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依托,通過有效協調機製促進三省市職業教育的職能互補、共同發展,實現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加強省內各市之間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如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三市通過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職業教育發展的樣板。

以國際交流為窗口,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適應性。主動適應國家對外開放戰略要求,把握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雙重邏輯,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適應性和影響力。適應國際發展趨勢,加強“引進來”,汲取職業教育發展經驗,通過人員交流、項目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引進國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探索國際化視野下紮根中國大地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模式;適應“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鼓勵“走出去”,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推出適應各國實際發展要求的專業標準、教學資源,為全球職業教育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如天津主導設立“魯班工坊”,將優秀的職業教育成果輸出到國外,構建全球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江蘇通過實施“鄭和計劃”,鼓勵高職院校成立“鄭和耀世”與企業“組團出海”,輸出高質量職業教育服務。

(三)適應社會產業發展,強化職業教育的靈活性

要緊緊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社會產業發展需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與產業同部署、同升級、同發展,促進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實訓基地、教師發展等環節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

1.專業設置適應市場發展需求。要增強專業設置的適應性,完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製,適應區域行業產業發展現狀和轉型升級需要,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職業教育高質量專業體系。優先發展新興專業,對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專業設置服務引領產業發展,體現專業設置的前瞻性;加快建設緊缺專業,發展學前、護理、康養等專業,緩解社會用工缺口;改造升級傳統專業,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改造專業、以多學科為基礎建設交叉復合專業群、開辟傳統專業新方向等,系統推進專業升級;撤並淘汰落後專業,對供給過剩、招生低迷、就業不佳的專業進行深入分析,加強專業預警,及時縮減規模。

2.課程建設適應人才培養需求。課程建設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課程應主動適應人與社會的雙重需求。在課程目標上,從“高素質”和“技術技能”兩個目標出發,既強調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關註學生是否成為“完整的人”。課程開發上,鼓勵引導行家裏手、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等多方主體參與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堅持立德樹人取向,註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開發,培育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在課程實施中突出實用性特征,推進“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的開發,及時將新工藝、新理念融入教學內容中;開展“課堂革命”,依托數字化、智慧化技術,形成適應人才培養的良好教學生態。

3.實訓基地適應工作場景需求。“實訓基地是集生產、教學、科研、技能培訓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仿真工作場景平臺。”I新職教法提出建設“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共享”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學校開展實習實訓、企業開展技能培訓提供條件和支持。為此,要進一步提升設備引進和整合水平,緊跟技術變化和行業發展趨勢,及時維護、更新設備,適應高水平建設要求;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管理,明確實訓基地建設標準、使用標準、評價標準,適應專業化的建設標準;進一步完善共建機製,組織多方參與實訓基地建設,主動面向學校和企業提供技能培訓、技能考核,適應開放共享的建設理念。

4.教師發展適應“雙師”建設需求。“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顯著特征。數量不足、來源單一等問題,是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必須適應職業教育需要,持續完善資格準入與崗位聘用,擴大對擁有企業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教師的招聘力度,在現有編製總量範圍內盤活存量、優化結構,向“雙師型”教師隊伍傾斜,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要適應“雙師”隊伍需要,著力提升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聚焦1+X證書製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建立校企人員流動常態化機製,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適應評價改革需要,繼續優化考核評價與薪酬分配,破除“五唯”傾向,突出師德師風、教學實績、技術技能並以此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

(四)適應全面質量理念,保障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全面質量源於管理學領域,重點在於“全面性、全程性、全員性”。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也應以全面質量為標準,增強職業教育在科學研究、經費保障、信息平臺、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適應性,持續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1.加強科學研究,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供理論支撐。“教育理論的創新能夠對教育實踐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當前我國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進展緩慢,對此,必須緊密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研究,完善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可以鼓勵職業院校科學設置職業教育研究所、打造新型智庫,通過對職業教育思想與職業教育理論的研究,發揮戰略引領作用,既謀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舉措,又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要加強研究,通過理論研究探析職業教育的基本原理,通過歷史研究厘清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過程,通過比較研究借鑒國際發展的經驗教訓,通過實證研究挖掘職業教育的本質規律,通過行動研究解決職業教育的現實問題。

2.完善經費保障,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供經費支撐。當前我國面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發展需求失衡的情況,“中職院校占普通高中經費投入的一半,高職院校不足本科院校經費投入的四分之一”。加強經費投入、完善經費保障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第一,完善與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辦學質量、培養成本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優化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加大向職業教育經費傾斜的力度。第二,完善多元經費投入機製,鼓勵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依法直接或間接投資職業教育,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第三,明確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提高職業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3.打造信息平臺,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供技術支撐。5G技術、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對職業教育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為此,要加強信息化、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重構職業教育發展生態,適應未來職業教育發展趨勢。要適應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打破資源壁壘,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開發教學資源庫等資源,適應泛在、自主、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城鄉、區域、校際之間高質量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適應信息化的治理模式,構建高質量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為職業教育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精準、及時、全面的數字支撐,以“循數治理”完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

4.營造職教文化,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供環境支撐。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必須打破“職業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錯誤理念,適應技能型社會發展需要。要營造機會平等的競爭環境,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確保職業學校學生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以及職業發展等方面享有平等機會。要樹立人盡其才的發展理念,通過對大國工匠、時代勞模的典型樹立、廣泛宣傳,使“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氛圍深入社會;通過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周”,使“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