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擔當,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大學英語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一環,英語課程具有課時多、跨時長、知識廣的特點。如何在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融合,是新時代賦予大學英語教學的新內涵。
挖掘教學內容,從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中挖掘思政元素,讓學生胸懷天下
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是“主心骨”。教師應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思政內容,尤其要從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兩個視角來挖掘思政元素。大學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不是從思想政治理論中生搬硬套過來的,而是在專業知識中蘊藏著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尤其是承載語言教學任務的大學英語教學,面對大量不同價值觀念和文化信息的輸入,教師要以“四個自信”為引領,培養大學生站穩政治立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激發大學生樹立為祖國奮鬥不息的家國情懷,樹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的“天下情懷”。
大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文化和知識,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還要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和新時代責任。語言知識學習中滲透著語言的文化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需要借助語言來實現,絕不能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割裂開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凸顯語言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通過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引導學生不斷增強自我意識和自我文化認同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和源遠流長而驕傲,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讓新時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當代大學生才能肩負起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
拓展課堂教學,教知識,育人格,避免出現“兩張皮”
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語言知識和價值融合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活動,將語言知識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塑造,避免出現“兩張皮”現象。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教師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又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強化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如果只教知識,不育人格,或將兩者割裂開來,都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人格。同時,單純的課堂空間不能滿足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大學英語課堂,創新實踐育人平臺,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和技術,創建多層次、全方位的育人環境。隨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空的拓展,其教學手段和方法也會更加靈活多樣。教師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活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實踐是最好的課堂,面對不同文化和價值的交鋒時,教師應采用對比教學法引導學生開展思辨討論以獲得對不同價值的深刻認知;教師還可以舉辦類似“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演講和辯論活動,激勵學生主動關註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與時事,讓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思政內容延伸到課外,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激勵教師不斷汲取時代發展最新成果,提高政治站位和教學水平
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師是“主力軍”。作為課程思政的直接推動者和踐行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和踐行者。新時代的優秀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育人經驗,還要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同時,學習是終身的,大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提升學識水平和道德修養,不斷增強理想信念和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滿足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不僅具有良好的英語專業素養,而且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保證,也是踐行立德樹人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充分發揮“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道德魅力與職業精神,將高尚的道德情操貫穿教學始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新技術應用水平是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與基礎。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強化英語教師隊伍的培訓與教育工作,通過加強黨的建設、舉辦師資培訓班、強化教研活動等方式強化英語教師師德師風和黨的創新理論及黨史學習教育,為教師積極探索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新思路、新舉措提供全方位保障;教師個人也要不斷汲取時代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教學水平,適應以科技應用和信息爆炸為重要特征的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並不斷強化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能力。
(作者系山東財經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