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光丨歷史學博士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自文字誕生以來👮🏻♂️🤛🏿,中華民族的閱讀傳統就從未斷絕⛔。幾千年來🧺,書籍的載體形態和製作方式幾經革新,但人們的閱讀習慣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然而🈲,近十幾年來◻️,隨著數字媒體的普及◾️,傳統的閱讀習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一方面,我們享受著數字閱讀帶來的便捷性🤽🏻♀️🏠,每個讀者都可擁有近乎無限的文本;另一方面⛹🏿,因閱讀方式變革導致的閱讀碎片化𓀗、表層化,也讓人們的閱讀行為廣受詬病。數字閱讀時代,讀什麽? 怎麽讀? 仍是讀者面臨的難題🤵🏽♀️。在我多年的教學和閱讀推廣實踐中🏃♀️➡️,總有不少家長和青少年讀者向我提問💩,咨詢如何讀書🦻🏽,特別是如何閱讀古代經典方面的問題。可見,載體形態🤹🏻、文本存儲和獲取方式的變革,會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但是🙍🏻♂️,閱讀活動的核心——人們的閱讀體驗,古今中外是有相通之處的。這種閱讀體驗🧎♂️➡️😭,包括人們讀書時獲得的人生感悟🤵♂️,讀書經驗和方法的總結,讀書環境的營造等等諸端,既是閱讀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對當下的閱讀推廣工作具有借鑒意義。這是閱讀史研究的現實價值。
從學術的角度出發👨🏽,傳統的歷史研究較為關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而對人類心智的發展甚少涉及,比如我們今天讀到的明史著作,大多是以明朝的經濟發展為中心展開論述的😣🐁,而於明朝人讀什麽書,有什麽樣的知識結構卻著墨甚少。另一方面,一部閱讀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一部人類對人生理解的歷史。
世界各個地區的閱讀史既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都是人類閱讀史上的華彩樂章。作為一個閱讀傳統從未斷絕的文明古國,中國閱讀史理應在人類閱讀史上占據相當的分量,但是🫰🏽,現實情況卻不令人樂觀💁🏽♂️。在暢銷世界各國的閱讀史著作《閱讀的歷史》(新西蘭·費希爾)、《閱讀史》(加拿大·曼古埃爾)等書中🦸🏼♂️,關於中國閱讀史的章節幾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甚至於迄今為止,尚無一部中國閱讀通史著作出現👏。這無疑是令人十分心痛的,任何一位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都不能不對此有所觸動。重視本國閱讀史的研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閱讀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體現了學術生長的內在動力。這是閱讀史研究的學術價值🔒。
無獨有偶🚾,自 2014 年起,“倡導全民閱讀 建設書香社會”的文化戰略被多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說明重視閱讀不僅是學界共識,更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歷史研究的終極價值在於關照現實⭐️。那麽😼,中國閱讀史研究與建設“書香社會”之間是否有關聯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所謂中國的閱讀傳統,是在一代代讀書人的傳承中產生的🈚️⛹🏽,延綿千載而不絕👮🏽♀️🌑。但是,這種文化傳統到了 20 世紀中後期,遭到了徹底地顛覆,文化的傳承因此中斷。重新建立中國文化自信,是我們“書香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
第二,中國人重古訓,追先法🧝🏼♀️,流傳至今的經典著作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經典不僅賦予讀者人格力量🦸🏻🥖,更是通過個體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產生著巨大影響。建設“書香中國”不僅僅要強調讀書👃,更強調通過讀書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而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是不可能和古代經典文化隔絕的。
第三,經典閱讀是我們對傳統的一種極度尊崇🛀🏻,它能讓我們遠離消費主義和平庸主義的汙染🏄🏼♀️,能讓經典內化成為我們教養的一部分。繼承以經典閱讀為核心的閱讀傳統和閱讀精神📶,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書香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
正是認識到閱讀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及其對全民閱讀的促進作用,我從很早就開始關註閱讀史研究的相關話題。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我主編的《影響中國歷史的三十本書》一書 ,從讀者解釋與評論的角度🥓,梳理了 30 本經典著作是如何通過人們的閱讀和傳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自此以後🧑🏿🎤,閱讀的歷史及其影響🧑🌾,成為了我長期關註的領域。值得欣慰的是♜,多年以來,出於對讀書的共同愛好🪻,我們以書為媒,聚集了一批誌同道合的學者,就閱讀史和閱讀文化展開廣泛地探討🧑🏻🍼,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持編纂出版的成果有《書與閱讀文庫》👩🏻、《中國閱讀報告》叢書第一輯與第二輯🛋。我本人主持及同道合作出版的成果有:《中國讀書大辭典》、《中國閱讀大辭典》等工具書;《讀書四觀》👳🏿♂️、《塑造中華文明的 200 本書》🧖🏼♂️、《中國讀者理想藏書》3️⃣、《讀好書文庫》、《中國名著導讀》、《書海導航》、《中國名人讀書生涯》、《世紀閱讀文庫》、《讀書隨記》🥙、《閱讀,與經典同行》等閱讀系列讀物🌐。
在這些前期工作進行的同時,2000 年左右,我提出了編纂《中國閱讀通史》的想法。經過與同行、學生的多次討論,大家對中國閱讀史的構建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設想,就閱讀史與閱讀文化🧎、國內外閱讀史的研究現狀及如何建設中國閱讀史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在2001 年發表的《關於閱讀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我對中國閱讀史資料、閱讀的內涵🥅、閱讀的時代變遷、中國閱讀的傳統、書籍的力量與象征意義等問題展開了初步討論。2004 年在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蘇州大學等院校的相關研究者共同參與的《中國閱讀通史》編撰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 。
經過 10 余年的努力,十卷本《中國閱讀通史》即將於年內與讀者見面。中國閱讀尚無專史的局面有望至此終結🧏🏼♂️🛕。司馬遷雲:述往事,思來者。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期盼未來閱讀史的研究更加輝煌。通過對中國閱讀歷史的敘述🚙,我們希望未來的中國🪠,是一個書香的中國。
經過 20 余年的探索,我國閱讀史的研究者逐步增多,一批年青的研究者漸漸成長起來🪄。2016 年 4月,在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屆閱讀推廣委員會正式增設了閱讀史研究專業委員會7️⃣,掛靠在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為有誌於閱讀史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展相關問題討論、推動相關理論研究搭建了一個合作和交流的平臺🥃,標誌著閱讀史和閱讀文化的研究已經初具規模。同年 7月🧑🏿🍳,由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史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承辦的“閱讀傳統與書香中國建設研討會”在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 40 余位在閱讀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及年輕學者,圍繞閱讀傳統與“書香中國”建設主題展開討論💌💇🏼♀️。具體議題包括:閱讀傳統與“書香中國”建設之間的關系;閱讀傳統在“書香中國”建設中的作用;閱讀史與閱讀理論研究的方法與內容;閱讀傳統在閱讀推廣活動中的應用等。
閱讀史的總結,一方面是要再現五千年文明史中最輝煌、最精彩的一個章節———讀書。我國有關其他文明史的專題很多,比如建築史、科技史等👴🌒,但閱讀作為一大現象則沒有專門史。討論歷史其實是討論一個民族的成長,那什麽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成長⛺️,我認為最主要的標誌是一個民族知識的增長,閱讀就是最大的體現👯♂️。比如,研究15世紀的中國人讀過哪些書,就大約能了解當時的中國人的知識水準。如果拿有關15世紀的法國人讀哪些書的研究來對比,就能形成一些觀點。但在中國,這樣的研究幾乎就沒有。近10年來,商務印書館出了兩部有關閱讀史的書,一部是加拿大作家曼戈爾所著的《閱讀史》,另一部是新西蘭學者費歇爾的名為“閱讀史”的著作,這兩部書的定位都是世界閱讀史,但由於作者本人文化視野的局限性,無論從寫作思路還是寫作方式上都還是以介紹西方閱讀史為主體,對東方🧚🏿、對中國的閱讀史研究存在諸多不足。
梳理中國閱讀史研究之現狀,無疑是令我們欣喜的,通過我們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同行開始註意到中國閱讀史這個宏大的研究領域,並投入到相關議題的討論中去,閱讀史研究即將迎來一個新的局面。回顧過去的研究可以發現👩🦼➡️,雖然我們已在中外閱讀史研究現狀、中國閱讀史整體脈絡的梳理,閱讀史資料的整理和出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大片亟待開拓的處女地🙆🏻,如閱讀史發展的階段性與閱讀文化發展的區域性;社會環境、意識形態、教育😟、宗教🪧、出版等因素對閱讀史的影響;經典閱讀史、區域閱讀史、民族閱讀史、個人閱讀史等,等待著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去開墾和發掘🥤。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眾位師長的扶助,一門學科的發展需要來自方方面面的關註。閱讀史研究從涓涓細流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凝聚了研究者的智慧,也離不開關心閱讀史研究的同仁的幫助。在“閱讀傳統與書香中國建設研討會”之後,《高校圖書館工作》編輯部的劉平博士向我提出創辦“閱讀史研究”專欄的想法⚪️。這一專欄在我國圖情期刊中尚屬首創😮💨,在學術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能夠堅持人文底蘊🪆,支持基礎研究👉🏽,足見該刊一貫堅持的學術精神🤛🛻。在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史研究專業委員會的主持下,經過半年多的籌備,“閱讀史研究”專欄終於要和讀者見面了。
首期的五篇文章🧑🏻🦲✋🏼,一篇是閱讀學研究專家曾祥芹先生的“世界閱讀史上的奇觀”,闡釋了《論語》古今流傳的閱讀簡史;一篇從宏觀角度討論了中國閱讀史研究與“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國家文化戰略之間的關系,揭示了閱讀史研究的理論和現實價值;一篇從大學課堂出發🏨,回顧了中外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脈絡和課堂模式,並結合作者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在大學課堂開展經典閱讀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一篇從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梳理了“經典”內涵的變遷及時代影響;一篇是針對書籍流通的重要一環——書肆起源問題的考證🟣,五篇文章很好地體現了本專欄的宗旨🖲,既歡迎作者就閱讀史研究中的諸多理論問題發表看法;也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從中國閱讀史中總結經驗方法👨🏼🏭,討論將其運用到閱讀推廣工作中去的途徑;既可以是對史實或者某一具體問題的考證;也可以是對中國閱讀史現象和經驗的系統梳理。值此專欄創辦之際,我謹以一個閱讀史研究者的身份衷心地表示感激和祝賀。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中國閱讀史的研究,為學術進步、社會發展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
文章來源🌯👈🏻:閱讀三十人論壇